|
总第二期 散文 | 悠悠岁月悠悠情总第二期 散文 | 悠悠岁月悠悠情蒙建连,男,大专学历,高级教师。当过挖煤工人,做过泥腿草农民。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煤巷垱头里自学,在草根庄稼下读书,自学成才者。爱好文学,有诗歌散文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和网络传媒中。生逢时运不济,芳华筑梦飘零,一路坎坷,一程豪歌。像一树枫叶披红挂艳装点寒霜,故取笔名红枫叶。现于广西大化县七百弄实验学校执教。 悠悠岁月悠悠情 ——板升中学的那些往事 🔸蒙建连 “如梦如烟的往事 洋溢着欢笑 那门前可爱的小河流 依然轻唱老歌 如梦如烟的往事 散发着芬芳 那门前美丽的蝴蝶花 依然一样盛开……” 板升中学曾经是我任教过十八年的地方,她的前世今生,她的那些往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悠悠的岁月,历经日光滤网积淀着悠悠的气息,那是满满的情深深的爱。融入这样的群体,让人感到如沐春光、似润雨露。 莅 临 第一次踏上这片热土,是我在七百弄中学读书时,有幸与学校文艺队、篮球队到该校去取经交流。我以一个尚未成熟的学生眼光窥视着这片热土的一切。作为兄弟学校,板升中学的师生们对我们的热情招待,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 那天,风和日丽。经过长途跋涉,中午太阳偏西,我们才到板升街。受学校委托,板升中学蒙爱荣老师早就带着一队学生来到街头欢迎我们,他们热情地引着我们走进校园。进入房舍后,板升中学的领导亲临每一个临时安排的宿舍,和我们寒暄。板升的同学们又给我们打来一桶桶温水、递上一张张新的毛巾,亲切招呼我们先歇息、洗洗尘、擦擦汗。那温馨的感觉足让我们徒步几十公里的奔波疲惫和满身尘灰都烟消云散。 下午,我们在校园散步参观,干净清爽的校园让人心舒畅。我们爬到校舍背后的坡岭上纳凉观光,踏着飘落一地的马尾松针叶上行走,微风拂面心旷神怡。晚上联欢会,双方文艺队把各自准备的文节目进行交流汇演,舞台上洋溢着那热情的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兄弟情深的友谊气氛。 ![]() 第二天上午,我们听了板升中学老师们的两节优质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蒙爱荣老师上的那节语文课,她是刚从大学毕业来到家乡任教的年轻老师,一头剪得齐耳的黑发,上衣是用布条打结的扣子往左腋下拐,黑色传统的民族女子服装很是得体。她讲课抑扬顿挫,深入浅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她板书工整、简洁、优美,一声一情、一字一句都牵动着学生们的注意力。她的言行起止和充满魅力的教学风度,无不彰显着崇高的职业和师长的形象而令人敬佩、向往,我暗下决心,将来要做一名受尊敬的人民教师! 在球艺交流中,两校师生在赛场上,充分展示各自的球技,传球、投篮、腾空、跳跃等体育健儿独特优美的动作,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和喝彩。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师生两场球赛在充满深情、友谊、和谐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第二次到板升中学,是我在2003年参加公办老师招聘考试转正到该校任教的。那是当年金秋十月的一天,云淡风轻,阳光和煦,我带着铺盖、书籍、电视机、箱子等行李,还有送我的七百弄实验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一行人,驱车前往板升中学赴任,当我们到板升街下车时,侯宗辉副校长早就带领二十余位学生来到车站接我,侯副校长亲切地和我们一一握手寒暄,学生们轻手轻脚地把我的行李从车上卸下来,并小心翼翼抬到学校已配备好的房间。那时,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窝,正是板升中学的领导、老师、学生们的这一份亲切、热情、淳朴、厚道,让我顿时有了一种到家的感觉。一种归属感、一颗创业心夯实了我不负人子、奉献教坛的情感基础,让我立志把自己的小名融进板升中学的大名之中。 校 建 板升中学位于板升乡府对面的八达岭坡下,是三迁校址后,才在此定居的。上世纪七十年中期,该校舍只有三排不大的房子,分别是教室、教工宿舍和学生宿舍,都是清一色的夯土建筑泥瓦结构式房子。校舍背后土坡是高大的郁郁葱葱的马尾松,松林树下铺满了一层松厚的松针树叶,空气清新,是课余饭后散步的最佳之地。校园三面依山,一面傍水,一条四季不断的小溪自西向东流过校园门前。这是一处静谧清幽的读书学习圣地。 ![]() 2003年,我到板升中学任教时,校舍只有两栋三层平顶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其他都是单层水泥砖瓦结构房子。松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坡郁郁葱葱的龙眼树,那是学校的果园场。在脱贫攻坚摘穷帽和乡村振兴大会战中,学校只保留那栋三层的学生宿舍楼外,其余的全部推倒重建。校舍的建设面积从坡下拓展到坡顶。其中,新建的有:三栋四层的学生公寓大楼,一栋六层的教工廉租房,一栋三层的教工宿舍楼,三栋五层的教学楼和办公楼,两栋三层的化生实验室大楼,一栋两层容下一千余人食用的学生餐厅食堂。 国家花费巨大资金投入到该校的“普九”义务教育中来,使得学校新建的一栋栋雄伟高大的平顶楼房拔地而起,形成了大化瑶族自治县大西北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党和国家对边远山区教育事业的重视,是乡村初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是乡村振兴的一大新风貌。 氛 围 板升中学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忠于职守、爱生如子是板升中学历届领导和老师们始终不变的初心情怀,他们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除我亲历所见之外,蓝晶莹先生生前所写的一篇回忆在母校生活的文章,是最能感人的。 ![]() 他在板升中学读书时,是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同学家的。那年六月饥荒,他家中已无米下锅,在强烈的求知欲望地驱使下,他只好摘下一袋李子和带着少许的玉米粉来学校当一周的伙食。在东家他以李子充饥,最好的伙食就是用米粉和着青莱煮成的“青白粥”。有一天,杨忠魁校长到东家看望他,亲自用勺子捞了捞小锅头里的“饭”,那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在杨校长的主持下,学校减免了他一学年的学费,使他顺利完成了学业。 文章中还提到一事,那是寒冬的季节,在学校里,他身着单衣,时常打着赤脚,能穿的也只是一对用烧红的铁片烙补的重重叠叠的旧凉鞋,雨雪天气那是多么地难耐啊!班主任蒙爱荣老师见之痛心不已。有一天,爱荣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把自已才穿不久的一双解放鞋给他穿,嘱咐他要克服困难,努力读书予改变命运。这让晶莹同学感动不已。从此,他起早贪黑,奋发读书,最终走出了大山,成就了事业。读着蓝晶莹先生的文章,我心中感受到每一个字都托负着岁月发酵的深深的情和爱。 成 就 板升中学是一块文学风水宝地,它对面的案山正是睡美人山。都说 “案山一字案,文章居榜上”。的确,睡美人仰睡的身姿构成一张绣美的写字台,她那高耸的胸脯是一座精致的文笔峰,额头面部恰似摆在桌上的墨砚。在此吮吸着山灵地气的人,大都身手不凡,在他们的笔下彰显着心有灵犀。曾在板升中学任教的蒙桂芳老师、林文昉老师,李庆光老师、黄诗敬老师,等等,都是写作高手。从该校毕业出去的蓝晶莹先生、蓝明东先生、蓝明锋先生等等,更是闯出自己一番新天地的作家。 ![]() 在课程改革、探索素质教育新路子的大潮中,板升中学的老师们从2004年至2018年,先后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三、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届"炎黄杯"全国青少年作品大赛,获奖入选作文74篇。参加第七、九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获奖作文20余篇。其中姚双银同学的参赛作文《那片梧桐树叶》荣获特等奖,覃爱芬同学参赛作文《小河的日记》和蓝丽美同学的参赛作文《爱你不腻》等荣获一等奖。老师们还指导学生给报社刊物写稿投稿,先后有学生诗歌、作文刊发在《中国文学》、《全国青少年文学大赛 "炎黄杯" 精品选》《大化文艺》《河池日报》《大化时讯》等书刊报纸上。《河池日报》、《大化时讯》和网络媒体先后报道了这些事迹。板升中学因此获得"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创作摇篮" 殊荣。 板升中学这天然合成的文学风水宝地,源于该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相长的互动中,勤奋刻苦、矢志不移地践行着学校“让每一个学生健康长,让每一位老师日益优秀,崇德尚能、和谐发展”的先进办学理念和宗旨的结果。 “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板升中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就是这样,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座右铭,不断追求,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超越自我。 反 哺 青春不散场。板升中学的学生,是一群知恩图报的人,他们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忘不了母校,忘不了恩师。 ![]() 前些年,板升中学原初39、40班的同学,在毕业离校26年后,他们在四面八方各自工作的岗位上,千里迢迢再次聚会母校,与母校老师促膝谈心话家常,以实际行动感恩母校和恩师的栽培与关爱。他们集资为母校安装了两个灯光球场,购置修筑一座“感恩”奇石,并给母校全体教师每人特制一个保温杯。那一文一石一杯一物,都叙说着母校师生那悠悠岁月悠悠爱。 板升中学门前的小溪,依旧日夜不息向东流淌。十八年啊,板升中学是我事业有成的标志,是我地位名誉的标签,是我人生山峰的灯塔,是我终身眷恋的地方。 都说十八哥哥最帅,我说二九女儿更美。板升中学就像那“吾家有女初长成”的闺女,像那戴着蝴蝶花在溪水边唱着歌儿的小女孩—— “小河流 我愿待在你身旁 听你唱永恒的歌声 让我在回忆中寻找往日 那戴着蝴蝶花的小女孩……” 2024年12月30日 编辑:蓝乙人 蒙仕荣 |